首页 >> 学会要闻 >> 路甬祥:四大瓶颈制约制造业自主创新
路甬祥:四大瓶颈制约制造业自主创新
作者: 学会秘书处转载 发表时间: 2006-06-01

路甬祥:四大瓶颈制约制造业自主创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 5月19日召开的纪念沈鸿百年诞辰暨2006年机械制造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是要尽快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十五字”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在哪里?路甬祥提出了 "抓两头、促循环,抓拓展、促融合、促延伸"的观点。
  所谓抓两头,就是大力发展重大成套装备和基础装备。路甬祥指出,要选择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设备、百万吨级大型乙烯设备、大型煤化工设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选洗设备、高速列车和新型地铁车辆、大型施工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等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的重大装备,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以求实现重大突破。
  在谈到基础装备时,路甬祥说,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装备是制造各种机器的母机,是实现制造技术和装备现代化的基石,是保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防工业的战略装备。现在基础装备发展滞后,已严重制约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航空航天、船舶、发电设备制造等需要的大型制造装备;汽车制造需要的高效、高精度成套设备;新一代数控系统;高性能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功能部件;仪器仪表和自动化元器件及系统。
  所谓促循环,就是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强节能和环保。路甬祥指出,装备制造业所提供的发电设备、各种工业炉窑、汽车等交通运输设备,是消耗资源的大户,也是污染环境的源头。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必须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装备,回收利用余热(气)的能量回收设备、大宗废弃物(如废旧计算机、家用电器、汽车拆卸)的再利用设备,以及各种环保设备。
  所谓抓拓展,就是加快拓展服务领域。路甬祥说,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生物技术及生物制品产业、新能源技术及其产业、新材料技术及其产业、海洋技术及其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技术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大的新需求。装备制造业必须高度关注这些领域,并及早由传统的钢、电、煤、化、油等产业部门拓展到信息、电子、通信、核电等领域及新兴产业。
  所谓促融合,就是广泛融合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路甬祥强调,信息通信技术渗透性强、技术变革快、应用广泛。信息通信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结合有几个特点:可以提高装备制造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柔性化;使设计研发提高效率和成功率;实现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间信息的互通互联,改变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模式。
  所谓促延伸,就是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路甬祥指出,装备制造业不但要关注有形产品的生产,还要顺应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借鉴工业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重视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现代制造服务业属于技术产业性服务业,主要是围绕有形产品的产前、产后发展起来的,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用户需求的产物。现代制造服务业所创造的利润,在制造业的整个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装备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四大瓶颈制约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
  

  路甬祥认为,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四大问题:首先,要解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良的顽症。全力解决长期以来存在、但一直没有解决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不力的问题。国家应加大对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宏观管理;通过国家资金的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改变引进技术有钱有力、消化吸收没钱无力的局面;组织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科技力量联合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研究解决联合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知识产权的归属、利益分配问题,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
  对重大装备的引进,用户单位应吸收制造企业参与,共同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在消化吸收和国产化的基础上,共同开展创新活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其次,要解决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薄弱的问题。我国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薄弱,难以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和 "交钥匙工程",以至于做了成套设备工作量的大部分、却只取得价值量的小部分。针对我国当前系统设计和系统成套能力薄弱的问题,必须积极发展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技术,形成重大装备和工程承包能力。
  第三,要尽快改变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缺失的状况。共性技术是各类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国防现代化的公共支撑技术,也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
  加强共性技术研究是各国工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核心内容。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都拥有强大的从事产业共性、前瞻、关键技术研究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弥补市场功能缺陷、加速技术扩散、支持企业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技术基础平台作用。
  相比之下,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日趋薄弱,以至出现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缺失的状况。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还未根本改变,广大中小型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多数企业无力支持共性、基础及前瞻技术的研发。因此,需要政府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能力建设,支持并形成一支高水平、精干的研究队伍,强化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四,要解决学科发展和产业技术发展结合度较弱的问题。装备制造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数字智能化、微型精密化、高效绿色化、柔性集成化已成为主流发展趋势。而当前学科发展和产业技术发展中,相互之间的关联和结合度较弱,影响了集成创新的效能。
  当今时代,微纳制造、光电制造、精准制造、航空航天制造、生物制造等制造技术新领域,仿生机械学、纳米摩擦学、制造信息学、制造管理学等新兴科学,以及环境保护,产品安全性,材料和能源的节省,机电装备的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可再生、可替代等,无不都是交叉学科和技术发展的前沿和方向。因此,装备科技工作者应该多关注相关交叉学科和产业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交叉学科的新技术、新创造引入新装备、新系统,形成集成创新。
  

  加速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
  

  路甬祥说,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进入世界前五位,但目前自主创新状况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核心技术大部分依赖国外,研发能力比较薄弱。在科技投入、创新体系、技术来源、人员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认为,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发挥市场拉动作用和技术推动的双重驱动作用,要加速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路甬祥指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途径。
  原始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因此,对装备制造业中的科学问题、交叉学科和前沿技术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装备制造科技工作者应努力关注和把握世界科技新发现和新进展,重点聚焦于涉及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装备的基础问题和前沿领域,开展有关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原始创新性研究。
  同时应该明确,装备制造业中存在的大量科技问题是工程技术问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求得解决。

                     ( 作者 : 贾柱    来源 : 中国工业报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