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要闻 >> 有关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有关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作者: 学会秘书处 发表时间: 2006-09-21

有关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宋天虎

前 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制造业的竞争越演越烈。焊接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制造手段已经成为能源、交通、航天、航空、建筑工程、电气工程、微电子等几乎所有现代制造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在一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往往将焊接作为组装工艺安排在制造流程的后期或最终阶段,因而对产品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此,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焊接被视为一种关键的制造技术。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留下辉煌篇章的重大工程,如美国的登月计划、俄罗斯的宇宙飞船、中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和西气东输工程等等,无不是采用焊接结构的。
     以西气东输为例,全长约4300 公里的输气管道,焊接接头的数量多达35 万个以上,整个管道上焊缝总长度至少15000 多公里,可见离开焊接简直无法完成这样的重大工程。
     在工业化发达的美国、焊接技术被视为“美国制造命脉,是美国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焊接技术在当今世界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数控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等的推动下,其技术含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已经向自动化、机器人化、智能化等方向快速发展。
     因此,焊接技术的应用已涉及电站、造船、车辆、桥梁、钢结构以及军工国防等几乎所有的制造领域。虽然可以说现代焊接技术已能基本满足当前生产的众多需要。但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
    ● 焊接技术至今仍过多依赖经验和试验,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 为了实现清洁生产及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发节能节材、无污染的焊接材料及焊接设备;
    ● 焊接工人的劳动条件仍较差, 需要大力推广自动化焊接工艺,开发灵巧并有智能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焊接设备;
    ● 为了提高焊接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降低焊接制造成本,需要不断加强焊接工程人员的继续教育;
    ●在新能源、新材料、太空及海洋等高新技术的开发进程中,焊接技术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实现质的飞跃。
     总之,在不断推动焊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焊接工作者、更多的了解一些有关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动向,以利于进一步提高焊接技术的水平和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为此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下,有关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转变 ——制造强国要具有全面发展的制造能力路甬祥理事长在学会年会上的讲话
     我们为之奋斗的制造强国绝不是仅仅基于传统技术和产品的强国,而必须是适应新时代、掌握新技术、满足新需求的制造强国。中国不仅要拥有强大的以家电和电子元器件为代表的轻型的规模产品制造能力,还要拥有强大的以发电设备、冶金石化设备和汽车生产装备为代表的重型的重大装备制造能力,更要拥有强大的以微电子、光电子制造设备、微机电系统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型的高技术装备制造能力。
     这段论述,清楚地指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着眼于全面形成强大的规模产品制造能力、雄厚的重大装备制造能力以及高水平的高技术装备制造能力。这三类制造能力的目标指向不同、需要条件不同、在全球化体系中所处地位不同,而且所遵循的发展规律和实现的机制也完全不同。当前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继续扶植好规模产品制造能力的发展、继续安排好国民经济重大建设项目所需的装备制造的同时,还要关注与培育我国研发与制造高技术装备的能力。
     为此,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不能停留在轻工业化的水平上,应当也必须使技术密集型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以及以高技术装备为代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这后者,特别是这高技术装备,构成了新时期制造产品的新的增长点,也是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竞争的核心,以及对其他国家保持技术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高技术装备不可能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由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但离开了高技术装备的制造,中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这正是衡量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关键!
     二、大力推进机械制造业的高技术化 ——微纳制造是制造业融入高技术的切入点
    机械制造业与高技术的联系,最根本的趋势是两条:高技术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制造业,而制造业正在全方位地走向高技术。
     制造业走向高技术,体现在:制造业应用高技术成就、制造业为发展高技术提供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结为一体融合创新。而微纳制造又是制造业融入高技术的切入点。
     1.制造技术前沿逐渐转向细小精微
由尺度上的长、大和重来构成制造业主要奋斗目标的历史阶段正在或已经逐渐将前沿锁定在尺度上的微、小和精细的新阶段。小,蕴含着物质结构的科学规律,小,体现了不断加深的科学技术含量,小,决定着已有产品的升级和革命性新产品的诞生。从“小”这个侧面反映了理解未来科技重心的新理念。
     2.微纳制造支撑高技术发展
高技术提升制造业的集中体现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制造业对高技术发展的支撑将越来越体现 在微纳制造。
     高技术发展中许多制造概念只有在微观尺度上才变得可能。如分子制造和纳米生长。
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物技术的工程应用、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军事国防、生活消费和健康娱乐,处处都需要微纳制造。
     3.大和小的辩证法
     从重大精尖转向细小精微,指的是制造技术前沿的转化,难点的转移。从物理角度看,产品的大型化依然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从内涵看,则机械产品(包括大型产品)的关键和核心越来越体现在所谓的微小技术(Small-Tech)上,体现为专用芯片、控制器件、微传感器、智能控制、功能部件等,有时大型设备的技术竞争往往最终归结到核心器件的竞争,这样的情景在彩电(芯片组)、影碟机(解码器)、精密机床(数控系统)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
     反过来看,微小技术的进展往往是通过重大来体现的。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前后逐渐形成这样的规律:人们活动在公尺级的环境中,而决定生活质量、影响生产水平的基础和根源则蕴涵在微纳尺度领域。
     制造业要与此相适应,就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生产制造公尺级机械产品的同时,把改进生产方式和不断提高产品水平的未来寄托在微小技术上,用“微小技术”发展“重大产品”,这也是微纳制造成为制造业融入高技术的桥梁和切入点的重要原因。
     基于这样的理解,就很容易接受下述论断:
     小是对大的补充、升级、提高和深化。
      不少制造产品的体积可能很大很重,而其精华,浓集于微、关键体现在小。
      制造业未来的核心技术、难点、高增值潜力越来越多地寓于微小之中。
     大和小是相辅相成的组合,高大精尖和细小精微在精密取向上汇合,而解决精的问题最终要依靠微小技术。
     4.微加工将成为通常制造技术
     制造业的常规性尺度将由微米级精度下移一两个数量级,亚微米及纳米级制造及测量成为制造科技和制造工艺的主流。
     微机电系统MEMS 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医疗和环境领域,正在扩大应用于通信、结构工程和过程自动化,而正在开拓的应用领域是家用/安全、化学/配药和食品加工。
     5.攻克微纳制造是制造技术的历史性升级
     适应新技术发展动向,多数着眼长远的未来型企业不仅要瞄准 “重”的和“大”的工作对象,还要努力在微尺度上研究开发相应的微机械制造技术,设计制造相应的微机械设备和器件,并应用到“重”的和“大”的产品上。
    从未来趋势看,机械工程的新对象会有更多的细小精微,机械工程和机械制造业的目标将是既有重大精尖,更有细小精微。为此,有必要主动重新定位,不但做好“大的”,还要攻下“小的”,把大和小结合起来,集成融合,使制造技术在未来的二十年中实现历史性的升级和飞跃。
     标准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牛鼻子”
     早在1993 年H.罗雷尔就说过:“150 年前,微米成为新的精度标准,并成为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础,最早和最好学会并使用微米技术的国家都在工业发展中占据了巨大的优势。同样未来的技术将属于那些明智地接受纳米作为新标准、并首先学习和使用它的国家。”今天,这样的前景已显得越来越近了。
     三、大力推进机械制造业的绿色化——绿色制造是制造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纵观世界历史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主要还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的基础上,如目前我国单位GDP 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 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约8 倍),有的甚至以破坏资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
     正因为工业社会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环境灾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因此,从20 世纪以来,人类对环境的关注一直没有停止过。
     绿色制造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中的体现,是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绿色制造 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提出,该学会1996 年发表了关于绿色制造的蓝皮书——(《Green Manufacturing》)中阐述: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它的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简单地说,绿色
制造要综合考虑制造、环境和资源这三大领域。
     绿色制造技术----实施14001 的技术基础
    ◆ 采用绿色设计技术
    ◆ 采用清洁能源,杜绝或减少有害排放
    ◆ 采用节能工艺,提高能源利用率
    ◆ 采用精密成型工艺,提高材料利用率
    ◆ 采用无毒低毒工艺材料及工艺,将有害排放降至最少
    ◆ 采用低振动、低噪声、低辐射工艺设备
    ◆ 废弃物再生回用
    ◆ 末端治理,达标排放
     在技术层面上,绿色制造包含:绿色产品设计技术、绿色制造技术、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再制造技术,它是精益生产、柔性生产、敏捷制造的延伸和发展。
     在整个制造过程之中,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之中,都应将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做为技术指标,都应将杜绝和减少有害排放和末端治理、达标排放做为技术指标。
     标准化、政策化、法律化、规范化导向将是绿色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制造技术方面的标准、政策和法律。如日本、德国等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和技术规范。
     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特别是在前期阶段更多的是一种政府行为。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和许多发达国家都纷纷推出再制造与绿色欧盟出台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和《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对电子电气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和废弃电子电气产品的循环利用作了严格
的规定和控制。
      日本制定了《绿色购买法》、《建设再生法》、《食品再生法》和《家用电器再生等。         这些标准、政策和法律的制定逐步形成了当前国际市场的绿色贸易和技术壁垒,对再制造与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绿色制造技术最终也将以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应用模式的形式得以实施和推广。
     各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机械制造业离不开标准化,可以说谁掌握的新技术成为了标准,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绿色制造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绿色制造体现了企业家们的誉理道德
     可见绿色制造是一种大制造、大过程,它学科交叉、观念现代,绿色制造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大力推进机械制造业的服务高级化——服务内涵的扩展延伸是制造业迈向高级化的有效途径
     早在1968 年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就在他后来成为经典名著的《服务经济》一书中指出:“我们现在处在‘服务经济’之中? .,其中一半以上的就业人口不再从事食品、服装、住房、汽车和其它有形产品的生产”。
     富克斯的这一“革命宣言”于20 世纪70 年代得到发展并出现了“后工业社会”的理论。
     1973 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 贝尔发表了《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详细分析了后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后指出:“如果工业以商品来定义社会质量的话,后工业社会就是以服务来定义社会质量”。
     这里指的服务既包括传统的服务业范围内的服务活动,也包括制造业的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活动。
     从宏观上讲,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从经济角度看,人类社会基本上是遵循农业社会(传统社会)—工业社会(商品社会)—后工业社会(服务社会)这样的规律发展。
     伴随我国经济的大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也呈现出了跳跃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过去的20 多年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 年的861 亿元增加到2003 年的37669 亿元,年均增长1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3.7%提高到33.1%。(2004 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为43384亿元。)
     1978 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只有4890 万人,到2003 年猛增加到21809 万人,净增约1.7 亿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12.2%上升到29.3%。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 罗奇,2004年9 月在《金融时报》上发表了“中国与印度的挑战”一文中指出“中国和印度在经济竞赛上领先群雄, 但他们的战略部署却十分不同”。
     ——中国针对的是制造业,而印度则是服务业。两者加起来足以激发新一轮更为广泛更为强烈的全球化波澜。从而给发达国家以巨大的压力”。
     文中指出:“工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1990 年的41.6%上升到2003 年的52.3%。在这13 年的GDP 累积增长中占了整整54% 。”
     “然而,服务业给印度带来的增长动力同样是令人瞩目的。服务业占印度GDP 的比重从1990 年的40.6%上升到2003 年的50.8%,占印度13 年GDP累积增长的62%。 ”
     中国重写了以制造业为主导发展的经典剧本。四大因素使中国工业化进程脱颖而出——
43%的国内储蓄率
     进取的基础设施建设
     直升的外国直接投资
     勤劳敬业、成本低廉的大量劳动力
     相反,印度国民储蓄率仅为24%,基础设施乏善可陈
     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能力很小(2003 年印度为40 亿美元而中国为530 亿美元)
     可是这些并没有完全阻止住印度的发展,其原因是印度选择了以服务业为发展导向的经济战略,从而绕过了储蓄率低、基础建设差、外国投资少的不利因素,实现了以信息科技推动的服务业的大发展。
     可以说,诸如软件、多媒体、网络管理和系统整合等,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印度在工业化进程上因长期滞后而出现的不足。
     据统计,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其总体经济活动至少65 个百分点——是我国现行比重的两倍。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出现在中国的服务业的缺口,将 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与此同时,发展了几百年的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也正在向服务方向扩展延伸。所提供的服务从纯物质形态的制造业产品,正在向包括纯物质形态的制造业产品在内、但也包括越来越多的非物质形态的服务高级化方向发展。
     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也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从世界制造业发展规律看,服务比重的提高是制造业走向高级化的主要标志,而高技术的应用为制造业服务内容的扩展和水平的提高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服务业的简单分类:
     消费服务业,服务对象是最终消费者。
     生产服务业,服务的对象是生产制造企业,生产服务业是围绕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其中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服务业。
     世界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经济形态的转变,第一次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第二次是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
     第二次转变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到1988 年美国的服务业产值占GDP 的70%,英国1989 年达到60%,日本1991 年达到56%。
     案例分析
     案例之一:GE 公司
     GE 的生产服务业为它创造了不菲的价值。GE领先的技术造就了10 万多台经久耐用的GE 飞机发动机、发电机、火车机车和医疗设备,数十年来,为这些已安装设备提供服务给GE 带来高额的利润。
     2003 年,GE 的服务收入达到230 亿美元,上升了10%。到2010 年,GE 有望在服务领域获得总额为2000 多亿美元的销售额,实现600 多亿美元的利润。
这个有启示性的例子说明了美国GE 公司的新商业模式——卖“推进服务”而不是卖“喷气发动机”。亦即用一笔综合性收费,通用电气公司向航空公司出售在一定合同期限内得到保障的发动机正常运转时间。
     案例之二:IBM 公司
     长久以来,“蓝色巨人” IBM 就是计算机的代名词。IBM 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世界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家1914 年创立的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 万多人,业务遍及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 年,IBM 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965 亿美元。
     20 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IBM 始终专注于计算装备的开发和技术完善,IBM 成为了计算机制造领域的巨头。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到90 年代以后,IBM 无可避免地被英特尔、戴尔、康柏等后起之秀无情地从领先地位上拉了下来。1993 年,IBM全球亏损达160 亿美元。
     ● 1994 年 IBM 的服务业收入97.1 亿元;
     ●1995 年达到127.1 亿元,成为公司收入的第二大来源;
     ●2001 年的服务收入为349 亿元,成为公司第一大的收入来源。该年IBM 服务收益占总营收的40%。
     郭士纳带领的IBM 成功的主要策略为四点,第一财务止血;第二重塑品牌;第三实施转型战略将IBM 从一个主流硬件设备生产厂商转变成以服务为主导的企业;第四改良企业文化。这其中的第三点尤其重要,是IBM 成功的关键。
     这一案例同样说明IBM 公司则从卖计算机向卖“计算能力”方向发展。
案例之三:从陕鼓看制造业的希望
     短短4 年时间,国有大型设备企业陕西鼓风机集团实现了产值从4 亿元到20 亿元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之风来自何处?
     有市场机遇的因素,有技术改造、提升的因素,有加强管理、开发人力资本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模式、经营思路的变革。
     陕鼓地处内陆,论产值和利润,在大型工业机械企业中不算排头兵;论设备和技术,比不过国外大型企业。
     但是他们有先进的理念,牢牢把握靠科技取胜,靠观念取胜。由出售产品向出售解决方案、出售服务转变;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这是陕鼓真正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发展道路,也是陕鼓在短短4 年里由4 亿到20 亿快速发展的制胜之本。并且从长远看,仍有快速发展机会和巨大发展空间。
     面对国内国际强手,走传统的拼体力、拼设备的制造业老路是毫无优势,也是没有出路的。
     要在竞争中保持比较优势,关键是转变观念,必须超越装备业传统的发展思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比较优势,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占领市场的高端。
     陕鼓在思考如何面对未来时,其着力点不仅仅是放在如何去搞更好的鼓风机,而是放在了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研究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陕鼓的探索对国有企业如何面对未来,对传统制造业如何面对未来具有启发意义。传统工业时代是以产品为经营核心的。当产品面临了危机,企业也就面临了危机。
     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的现代工业已经发展到了制造/服务的阶段,而且服务是制造业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世界一流厂商约有40%—50%的产值由服务构成。
     服务将成为产值、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里,我们有理由期盼,中国企业有一天会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制造/服务的跨越。
     从卖机器、卖零件,转向卖功能、卖服务、卖能力,与此相应的制造业结构从以提供产品为中心迈向以包括提供产品在内的服务为中心。
     制造业主体增值部分由设备、工程、成套、交钥匙,扩展到规划设计、管理维护、咨询服务、战略分析、概念创意等非物质型的高层次服务、知识型服务,从而导致制造业的结构和内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产品价值的创造体现在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价值链对产品制造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的价值进行分析,可以达到调整价值链结构,补强薄弱环节,保持原有的强项,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目的。
     按照产品价值链的分析,能够产生较大价值的是生产制造的前端和生产制造的后端,生产制造的本身通常能够产生的价值是较低的。
制造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就是发展位于生产制造前端和后端的,与生产制造紧密相关的生产服务业。
     作为生产制造前端的外部和内部为生产提供的服务主要有:研发、咨询、规划、设计、采购、金融、物流等。
     作为生产制造后端的服务主要有:营销、成套、集成、安装、调试、维修、培训、会展、租赁、物流等。
     这些新兴的生产服务业是可以高质量地持续发展壮大的,是可以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也是可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
     另一方面,制造业扩展服务内容,既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改变,也体现在产品技术方向的扩大和技术结构的调整。
     以机器人为例,生产型机器人是未来制造业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服务型机器人注定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潜力。从技术层面分析,工业机器人多数是执行重复性任务为主的 “固定式” 机器人(如生产线上的焊接机器人),而服务机器人则更多地是“移动式”机器人,向服务型扩展。
     据有关专家预测,机器人行业可能将会发展到较大的规模。但是,这一突破必须要建立在高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因为移动式机器人多数工作于非定规 (Unstructured) 条件下,也就是它们工作的条件往往不是事先设计中预料得到的,典型的例子是病人护理,由于病人的一次突发咳嗽,就能使通用的机器人措手不及 ,作出错误反应,这里需要机器人具有全身感知(whole-body sensing)能力。
     为此,科学家们正在运用微传感方面的高技术成就来实现全表面感知,如美国科学家研究的“Senskin”,就是在数据处理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微传感技术的基础上,集成产生的所谓“敏感皮肤”,覆盖机器人全身的敏感皮肤将使各种服务型智能机器人真正成为可能。
     高技术应用带来的服务高级化将为制造业开拓巨大的新领域。如现代物流系统的普遍采用、射频识别技术的推广应用、高速网络与装备系统的结合、通信技术与工程项目的结合,都将使装备制造业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结束语——三点体会
     (一)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持久动力, 是推动机械工业发展与振兴的重要保证。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清醒地认识到,自主创新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持久动力,是推进我国机械工业发展和振兴的重要保证。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人均GDP 已经超过1000 美元。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3000 美元时, 是经济和社会的重要转型期,也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在这个时期,经济增长如果及时从资本投入拉动为主,转向以技术创新推动为主;从依靠廉价要素成本为主,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从以市场换技术为主,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国民经济就可以实现质的飞跃,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历史经验还表明,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实现这几个转变,经济就会陷入停滞不前,就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此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前沿高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用市场是换不来的,用金钱也是买不到的,只有通过我们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力开展自主创新才能得到。
     特别是面对日益增强的能源约束以及从国际科技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的趋势看,我国机械工业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我们要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机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作为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任务。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信息、生物等等高科技产业是最活跃的技术创新行业。事实并不如此。例如在美国,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行业,以下数据有力的说明了这一论点。
     从1963 年到2000 年将近40 年的统计表明,制造业获得美国专利的数量,占全美专利总数量的90%。这一异乎寻常的旺盛的技术创新活动,得益于其大量的投入、研发与工程应用。
     (二)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我国确定,全面实施《规划纲要》,经过15年努力,到2020 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对于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已有基本共识,即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具体来说,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 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2.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
     3. 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
     4.创新产出高。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 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力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 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欧盟、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 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 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 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 的92%)中位居第24 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三)成功取决于“系统” 成功取决于“团队”
     我会路甬祥理事长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科学发展到现代,已经不是一个科学家、发明家的个人行为,而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牛顿坐在地上,看到苹果落下来,可以写出一个地球引力公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新的科学知识,新的发明创造,需要传播,需要转化,需要产业化,才能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科学的创新过程,技术发明的过程,是跨学科协同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协同的过程,社会支持的过程。当然,科学家的个体创造精神还是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真正要做科学研究,需要一整套的研究与产业基础做后盾。现在要创新,一定要建设一个国家创新体系,一定要有一个体制上的保证,一定要有投入的保证,一定要有政策方面的保证,还要有好的社会文化和舆论氛围的支撑,才能够有整体上好的效果。
     总之,成功取决于“系统”!成功取决于“团队”!


     编者注:本文系作者在7月15日上海召开的“2006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上的主旨报告,根据point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友情链接: